谈到“微信红包”,人尽皆知,尤其是朋友圈的“抢红包”以势不可挡之势,掀起一阵又一阵的互联网社交金融支付的波澜。在“微信红包”改变传统风俗的同时,互联网公司也让数亿用户十足地体验了线上互联网社交圈中移动支付那激动人心的场面。然而,我们给“微信红包”点赞的同时,也发现存在诸多隐患。
一、何为“微信红包”
所谓“微信红包”,就是在各个微信群中,微信用户通过自己的微信账户发出固定金额的“红包”,并指定“红包”数量,通过后台,将“红包”分成金额大小不等的若干个,一旦“红包”生成后就会有链接产生,其他的微信用户必须快速点击链接才能够获得“红包”。在业内人士看来,微信发红包背后显现出来的是移动支付融入社交关系链之后可怕的裂变能力。只要有一个人用微信发红包,就可能带动周围的一群人开通微信支付;只要有一个红包发完,就为微信支付创造了一笔交易额。
二、“微信红包”存在的隐患
一是参加微信“发红包”、取现都必须绑定银行卡,但用户把账号、密码和绑定的手机通过不安全的IP地址传送到不受人民银行监管的服务器上,这本身就不能保证资金账户的安全,致使警方无法从账户信息方面查询到犯罪嫌疑人,给案件侦破造成一定的阻碍。
二是网上已经出现了打着“抢红包”旗号的“钓鱼”欺诈网站,比如有款外挂软件下载安装后,软件会提醒用户,将收集手机中的所有文本,包括个人信用卡号、手机交互数据等信息。有些网友反映,其收到朋友发来的链接,点开后竟然能看到对方手机里收发红包和提现的全部记录,甚至包括银行卡尾号和姓名等信息。
三是银行卡和微信关联在一起,涉及到个人手机号、银行卡号、密码等敏感信息。一旦手机丢失,则账户上所有资金都有面临损失的风险,造成不必要的损失。
三、防范建议
一是不要轻易通过搜索引擎下载安装所谓的“抢红包”之类的软件,谨防“钓鱼”欺诈链接。不要轻信提现需输入银行卡账号、密码等提示。在欢乐抢红包时,一定要提前做好防毒防骗防木马等安全措施。
二是绑定的银行卡不要存放大量的现金,尽量使用本人不常用的仅有少量资金的银行账户进行绑定。
三是使用手机设备锁和独立微信支付密码等功能保障用卡安全。在不需要使用时,及时解除微信与银行卡之间的绑定。
四是健全相关互联网金融法规,对风险较高的互联网金融服务品种加强监管。
五是设置转账最高限额,虽然目前手机支付都需要依靠短信校验码,但这种方式很容易被恶意软件拦截,安全性堪忧。
六是使用手机设备锁和独立微信支付密码等功能保障用卡安全。在不需要使用时,及时解除微信与银行卡之间的绑定。
七是一旦发现微信密码被盗或手机丢失时,可以迅速登录腾讯或微信官网,申请冻结为信号或QQ号码,可杜绝他人登录微信。之后,通过身份验证和重置密码进行账户解冻,重新启用该账户。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