巨额贷款背后有黑手
今年年初,内蒙古自治区根河市公安局经侦大队接到金融机构报案,称有人在2012年至2013年间抵押土地使用权,3次共贷款290万元。今年贷款到期后,金融机构多次催要,至今仍未收到偿还的本息,因此怀疑贷款被诈骗。经侦大队立即成立专案组,查明这290万元分别是由免渡河镇居民沙某、煤田镇居民赵某、呼伦贝尔市海拉尔区居民李某所贷。
民警立即奔赴三地展开实地调查,结果令人大吃一惊,沙某等3人都拒绝还款,并且理由出奇的一致:这款不是我贷的。
难道还有人参与了这些贷款活动?围绕这一问题,办案民警大胆推测,很可能有其他人使用并与贷款人私分了贷款。
承包合同漏洞百出
随着调查的深入,办案民警发现:与贷款相关的土地承包合同都存在不同程度的问题。在证据面前,幕后贷款人、免渡河镇居民李小某进入警方的视野。经查,2012年至2013年间,李小某以能搞到贷款为名,采取隐瞒欺骗、贷款分成、伪造土地承包合同等手段,授意沙某贷款200万元、赵某贷款45万元、李某贷款45万元,共计骗取贷款290万元。
父亲从儿子单位贷款
这么明显的合同问题,李小某为啥能轻易得手?带着这一疑问,办案民警与银行配合查明:发放这3笔贷款的金融机构,竟然就是嫌疑人李小某儿子的工作单位;办理发放贷款的工作人员,因李小某儿子是本部门工作人员,认为贷款风险低,未严格审查,违规发放了这3笔贷款。
案情查清后,警方果断控制了发放贷款的尹某,并对骗取贷款嫌疑人李小某开展网上追逃。今年7月,四处躲藏的李小某被抓获,案件至此告破。10月,根河市公安局将犯罪嫌疑人李小某移交检察机关审查起诉,违规发放贷款的嫌疑人尹某也已被依法处理。
针对金融机构诈骗案件逐年上升的趋势,希望金融机构进一步加强内部管理,及时查处和整改内部违规行为,避免办理抵押贷款时因疏于管理而遭受损失。
贷款人在办理贷款手续时,一定要通过正常合法渠道申请贷款,切莫听信小道消息,以免因小失大、上当受骗。
广大群众要增强个人信息保护意识,妥善保管好自己的身份证、户口本等证件,不要轻易借给他人;证件遗失时,要及时向公安机关办理挂失手续。